市值管理:堂堂正正的资本价值观——新书《市值管理应用—逻辑、路径、实证》出版预告(之三)

按照我们的计划,这次新书出版预告之三应该介绍我们新书的两位作序及封面联袂推荐者,一位是著名经营管理专家、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宋志平会长;另一为是著名经济学家、亚商集团董事长陈琦伟教授。
 
但是,由于最近市场持续低迷,上证指数破2900点与2800点,每天大家都在关心国家层面相关部门的消息,包括出台的政策措施、答记者问等等。于此同时美国市场、日本市场、印度市场与港股与A股的走势形成了明显的对照,更吸引无数关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人士在各类场合与各类微信群里,或激烈或忧心忡忡地讨论着造成市场低迷的原因与对策,有不少是严肃认真而富有参考价值的。
 
昨天有两则新闻引起了市场人士的高度关注,几乎到刷屏的地步!又因为其中一则的标题是,国务院国资委:将进一步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市场上关心市值管理又知道我们现在几乎是全国范围内最严谨、最踏实地坚持研究市值管理的机构(即:上海社会科学院市值管理研究中心)便纷纷第一时间来询问笔者,要笔者做点解读并发表一点看法。
 
笔者先来解读一下这则新闻。这则新闻稿不长,核心内容如下:“在前期推动央企把上市公司价格实现相关因素纳入对于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国务院国资委将把市值管理成效纳入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考核,引导中央企业负责人更加关注、更加重视所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及时运用市场化的增持、回购等手段来传递信心、稳定预期,加大现金分红力度,来更好地回报投资者。”这段话是由国务院国资委产权管理局负责人谢小兵在1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说的。
 
这当然是正面信息,说明在中国资本市场市值占比53.01%的国资控股上市公司的上级管理部门,从中央到地方都将更加注重市值与市值管理。在成熟市场,上市公司的市值表现不佳,不能反映公司的价值,董事会会被问责,甚至直接辞职走人,大股东在公司董事会里也毫无疑问地在主推市值增长、提升股东回报的理念,这些变成了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与文化价值。但是注重市值与市值管理与正确认识与实施市值管理,并不是一回事。首先,国资委谈市值管理不是第一次,自2014年5月市值管理写进“新国九条”后,几乎年年两会国资委的负责人都会提及市值管理,只是角度与力度不同而已。当市场低迷时,由国资委谈市值管理会更吸引市场眼球,最后又落脚在回报投资者上,因此昨天市场上多只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票封于涨停。
 
其次,相关内容需要细看,包括出台政策信息的部门对市值管理的认识深度与相关措施实施的可能性。以笔者看目前依旧还是停留在计划层面,是国资企业集团对所控股的上市公司的绩效考核,属于大股东的股权市值管理范畴。只是把考核控股公司,进一步推进到考核控股公司负责人,包括上级公司及上级公司的负责人。我们暂时还没有看到考核指标或考核指标体系。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中国国情与成熟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不同,央企干部或存在临时调动的可能,如果整个市场与行业处于周期性底部,所控股的上市公司市值表现不佳,而央企负责人在岗时间又不长,真的会被问责吗?相反央企负责人在岗时间正好幸逢牛市,又真的会被奖励吗?而这种奖励与相关干部的薪酬标准明显存在冲突又怎么办?
 
所以,要让市值管理纳入国企控股上市公司的考核范围,必须有简单明了的考核指标以及配套措施才行。笔者认为,应该要有很明确少反复的的资本价值观,即上市公司的价值存在与市值之中,市值稳定增长是上市公司价值的充分体现,也是市值管理成效的评价标准。而溢价协同指标,可以是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成效考核的主要指标,可以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最终让被考核者信服而又有动力。企业管理者是为股东服务的,全体股东的价值提升与财富增长,应该是不用加限定词的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接受的理念。如此,市值管理纳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绩效考核才能水到渠成。考核指标的设计要避免造成市场因素与非市场因素的混杂、各个不同子系统的相互制肘。
 
另一则新闻的标题是:证监会副主席回应股市波动!其中有不少观点,我们挑主要的来说。“市场一定会走出短期的困扰,回归到稳定健康发展的道路上来。我们坚定相信,我国经济的前景是光明的,我国股市的前景是光明的。”笔者认为,尽管我国官方一直以来并无股市是经济晴雨表一说,但这段话从另一个角度承认了股市与经济的正向关系。这成为注重资本市场发展的底层逻辑。
 
1.24证监会副主席王建军接受媒体采访,证监会官网上用“建设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为标题,刊发了答记者问。内容包括回应股市震荡走弱、落实推进国常会的部署、强调中小投资者保护的责任、打击财务造假欺诈发行、以保护投资者为根基设计公平正义的制度设计与监管流程、健全保荐机构评价机制、引导投资机构的服务观念、上市公司要突出公众公司的诚信意识,等等。“笔者认为这次答记者问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是实事求是的,不是问东答西的。
 
“上市公司要牢固树立回报股东的意识,没有合理的回报就不是合格的上市公司。投资者买股票是要回报的,股市的长期回报要高于存款、债券的收益,才是更加可持续的。”这虽然也是常识,但从出自证监会负责人之口当然是件好事。只是担心会有各种解读,又处于市场低迷期,会否有给投资者以情绪安抚的味道。市场的人气与长期资金靠市场的财富效应,而资本市场本身的风险也一直是个主题,这也是风险收益比的基本原理的作用。任何时候都不能偏袒。
 
笔者解读了两则新闻也表达了部分观点。笔者认为,市场需要各方呵护,但市场就是市场,公平、透明即可。我们不需要总是让市场过于失衡地来完成阶段性的任务,或偏融资或偏投资,而是归位于资本市场的本来面目,即资本市场是诞生伟大公司的地方,也是充满风险的地方,股东与投资者在进入市场前都应该明白这些,并且还要与时俱进地学习这些常识性的道理,这才是尊重价值规律,也会认可市值管理是堂堂正正的资本价值观。